新冠病毒肆虐期間,香港市民共識避免到人煙稠密的地方,不少港人移師山巒,尋找生活寄託。但春夏溫度驟升,不慎處理火種容易釀成山火。2020年上旬,山火事件陸續發生,黑煙撲向民居, 其中包括元朗大棠山、馬鞍山鹿茸山及大欖郊野公園。
(圖片取自網絡)
氣候或成燃料
天氣是不可控制的成因。根據天文台資料,2020年本港的平均溫度遠較正常溫暖,僅2月就錄得史上第六高的21.4度,4月更邁向30度。香港天氣乾燥,2月23日鹿茸山發生山火時,黃色火災警告信號正在生效。另外本港2-4月的相對濕度,都錄得比平常低百分之5-10,4月30日大欖山火當日,更錄得百分之60左右,屬天文台分級的「乾燥」水平。
(圖片取自網絡)
山野不留痕?
有綠色團體事後踏足鹿茸山,不難發現鋁罐口罩遍地,作為助燃料,燃燒時會產生大量有毒二噁英!山火燒毀林木,野生動物被迫遷居,地上更有不少煙頭,使筆者追溯起著名的八仙嶺山火一案-未有直接傷亡實屬不幸中之大幸。
(圖片取自網絡)
前人種樹,後人乘涼;保護好林木生態,才可享受美麗的抗疫後花園。請山友做好自已,盡力遏止山火:
- 留意天氣,溫度,濕度、風勢及天文台發出的「火災危險警告」
- 減少生火
- 帶走自已的垃圾
- 少用即棄用具
- 保護動物生態